2024年以来,云南省纪委监委联动昆明市纪委监委、五华区纪委监委,创作《密》系列短剧,坚持基层视角让教育可感、艺术创作让传播破圈、生态思维让防线永固,推动保密教育从“入眼入耳”迈向“入脑入心”,为新时代保密教育提供可复制样本。《密Ⅱ》自2025年7月2日播出以来,点击量达95万次,“清风云南”微信公众号粉丝增长2.22万人。《密》系列短剧自2024年播出以来,点击量超120万次。
策划创新,从“无人区”到“新高地”。立足基层视角,破解选题同质化。《密》系列短剧策划时,尚未见其他媒体从纪检监察角度讲述保密安全事例。策划团队为此走访省、州(市)、县、乡四级纪检监察干部,将镜头对准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日常场景,挖掘身边人身边事、还原失泄密案例、剖析行为心理活动,通过“小人物+微场景”叙事,让基层干部看到自己的影子,破解“高层叙事不接地气、案例雷同缺乏共鸣”的痛点。深耕真实案例,让保密教育具象可感。以“还原大于虚构”为原则,深挖失泄密行为的心理动因与行为链条。如朋友通过偷拍电脑屏幕的细节,揭露“无意识泄密”的隐蔽性;干部炫耀工作信息被恶意利用,剖析其虚荣心与责任感的失衡等。挑选的15个案例均确保事实精准、逻辑闭环,将抽象纪律转化为可触摸的“价值锚点”,让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失泄密之近、危害之巨。艺术再造升华,小切口诠释大主题。采用“悬疑短剧+电影质感”的艺术表达,3分钟左右单集时长浓缩了“冲突爆发—后果揭示—主旨升华”三层结构。通过强化反派窃密预谋性,以“一次不以为然的行为造成失泄密”等镜头语言,隐喻保密工作的新形势。通过“艺术提纯”将办案纪律等主题,解构为“办公场所禁拍”“微信传密警示”等具象行为准则,实现“滴水见太阳”的传播穿透力。
传播迭代,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精准投放,打造“追剧式”学习生态。依托“清风云南”宣传矩阵,分析观众点击最高时间段,固定每晚8点上线,推送至全省党员干部手机端。基层单位同步组织观剧打卡,形成“日更、日学、日议”的节奏感。这种机制激发受众持续关注,不仅在党员干部中形成追剧热潮,更在百姓心中种下保密种子。《密》两季阅读量已超百万次,特别是第二季单集播放量均突破10万+,保密教育实现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期待”。多维矩阵,实现裂变式传播。构建“1+N”传播网,“1”即省纪委监委主导创作,“N”为全省百余家单位同步转发播出,“保密观”抖音号逐集转发覆盖全国。多维联动使保密声量呈几何级增长,形成“省级创作—基层响应—全国扩散”的传播爆点。互动设计,强化受众主动意识。《密Ⅰ》风格“直给”,直戳要害,一一告诉观众哪些事情做不得,哪些红线踩不得,观众一看就懂一看就会。《密Ⅱ》营造悬疑感,把观众深度代入到每一次失泄密事故的核心漩涡中,让保密意识烙进心底。每一集嵌入下集预告,让受众从“等着看”变为“主动追”,推动保密教育从“我说你听”的单向传导,升级为“全民找茬”的集体行动。
认知革新,从“行为约束”到“意识唤醒”。思想破冰,破除三种认知误区。直击各级党员干部三大思想痼疾,不断提醒党员干部增强保密意识、规范档案管理,用喜闻乐见小剧情阐述保密安全大道理。如通过基层卷宗泄密引发连锁危机的剧情,颠覆“无密可保”的认知,以“一句闲聊一次拍照就断送职业生涯”的后果,强化“无意之失”的震慑,通过“我无处不在,你千万小心”的反派台词,纠正“与己无关”的看法,唤醒“失泄密风险就在身边”的警觉。行为重塑,锁紧保密工作链条。剧情为保密工作设计了从知到行的行为指南。划定“社交红线”,如净化朋友圈、拒答亲友打探等;规范“数字用密”,如禁用微信传密、公私U盘分离等;建立“保密清单”,如涉密人员管理、涉密载体存储等。昆明市五华区纪委监委参与摄制后,构建了以《五华区纪检监察机关保密工作操作指引》为主体,配套完善《涉密人员管理规定》《涉密载体与设备管理办法》等6项细则的“1+6”制度体系。生态共建,构筑群防群治防线。有效激发了全省“人人都是保密哨兵”的意识。省纪委监委干部监督室进一步明确“不该说”“不能传”“不可拍”的具体内容;昆明市纪委监委全面排查保密风险,抓好办公电脑和移动介质的管理;怒江州兰坪县纪委监委进一步规范文件收发、传阅、存储流程;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从严规范使用专用设备、严控案情知悉范围。这种“个体自律+组织监督+社会联防”生态,将保密从“工作纪律”升维为“群体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