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保密工作坚持“一个机构、一套制度、三级职能”建设模式,树牢“保密责任重于泰山”意识,聚焦保密工作“防与做”和服务保障主线,“四个突出”高质量推动基层保密工作,36年未发现失泄密事件,开创蜻蛉彝乡保密工作新局面。
一、突出组织领导,推动自身建设常态化。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保密工作领导与管理体制,做到县委中心工作与保密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每年至少召开2次县委常委会听取保密工作情况汇报,每年至少召开2次县委保密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保密工作,切实为全县保密工作把好脉、掌好舵,办实事、解难题。二是机构改革到位。通过几次机构改革调整,选优配齐配强县国家保密局领导班子,围绕稳定保密工作队伍目标,及时补充调配专业人员,形成了“1+3”的干部队伍结构,确保有分管领导1名,专职干部2至3名,保密干部队伍人数位居全州第一,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正规、善于管理的保密干部队伍。三是经费保障到位。2016年以来,连续5年足额拨付工作经费10万元,每年经费2万元专门用于保密工作开展。
二、突出建管并举,推动基础工作优质化。2019年机构改革后,及时调整3间办公用房作为县国家保密局办公和业务用房,改善保密工作办公环境。及时调整充实县委保密委成员,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发挥作用,将保密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坚持把保密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典型案件警示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持续开展保密法治宣传月活动,营造“保守国家秘密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严格按照保密要害部门、要害部位技术防范要求,抓好重点涉密部门、要害部位管理,确保重点涉密部门、要害部位安全运行。研究制定专项检查方案,组织各方力量成立联合检查组,开展保密检查,筑牢维护党和国家秘密安全的坚固防线。严格落实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建立审查记录,切实做到“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确保全县信息发布安全保密。建立涉密载体登记台账,对涉密公文制发、运转、存档、销毁等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闭环管理,确保关键环节不泄密。树牢“宁可花钱买安全,绝不省钱换教训”的思想意识,投入保密技术工作经费5万余元,加大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防范设备配备力度;加强对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等涉密载体的管理,实行统一购置,统一标识,统一登记,集中管理,对其运行、使用情况实行严格保密监管。把涉密人员管理作为保密管理的核心要素,坚持“控制源头,加强检查,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原则,严格实行涉密人员分类管理,为进一步提升保密服务能力打牢基础。
三、突出安全保密,推动业务工作规范化。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内容详尽、覆盖全面、易于操作的14项制度,节选其中10项重要制度上墙,在办公区打造保密知识文化宣传墙;保密工作开展到哪里,制度建设就跟进到那里,用强有力的制度有效应对保密工作面临的严峻风险挑战。二是开展保密工作规范建设年活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立信息系统、信息设备管理机制,实施保密“三员”、“户籍化”管理,确保信息发布“零失误”。三是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把全省保密工作先进地区作为比拼标兵,对标对表先进典型,结合年度《保密工作要点》,研究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每名干部职工,每季度实行1次自查自评,强化岗位角色意识,让保密干部人人“心中有账、肩上有担、身上有责”,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突出素质提升,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一是严把“入口关”。严格执行保密干部选录程序,2019年率先在全州开创直接从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选录专业保密干部的先例,增强了专业技术力量,推动了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二是加强岗前、在岗和离岗管理。每月定期开展1次忠诚教育和谈心谈话,经常性开展保密干部个人自查自评活动,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确保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及时组织业务培训,常态化开展岗位练兵,每月定期开展专业技能交流研讨“微讲坛”,每次安排1名干部职工讲授一项业务技能,强化比学赶超和传帮带,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水平。三是有效疏通干部成长“出口”。在抓好保密主业的同时,安排干部参与县委办公室党委信息、文稿起草等工作,使一批优秀的干部迅速进入组织视野,疏通干部成长“渠道”,实现了干部“高进快出”,有效解决了保密干部成长“中梗阻”。近年来,通过审核成为保密干部11人,交流到县委办公室工作6人,选拔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6人,推动了保密干部有序流动,激发了保密干部队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