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保密难题 创边疆特色——云南省文山州着力构建边疆保密治理新模式
来源:云南省国家保密局           发布时间:2021-12-28 17:40:00 【字体:

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州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精神,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保密工作实际,着眼保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加强精准研判,突出标本兼治,勇于创新实践,持续破解难题,不断夯实保密转型升级基础,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强边固防提供了坚实保密保障。

一、抓实“两个建设”,破解责任落实难题

突出党管保密制度优势,从“两个建设”破题,全面配好责任落实“刚需”。一是加强保密委员会建设。规范保密委员会设置,全州各级党委保密委员会主任均由同级党委负责同志担任,州、县(市)党委保密委员会规范配备1名专职副主任,将国安、网信、统战、军分区等单位纳入同级保密委员会;修订州委保密委员会工作规则,增加保密委员会统一领导保密突发应急事件处置、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等职能,细化督促检查、述职述责、请示报告、情况通报等制度,充分发挥保密委员会指挥、决策、协调、监督的“龙头”作用,引领全州保密工作转型升级。二是推进机关、单位保密工作规范化建设。针对机关、单位保密管理基础不牢、保密意识不强、保密制度执行不严等共性问题,坚持系统谋划,综合施治,从机关、单位保密机构设置、制度完善、人员配备、制度执行、工作方式等方面入手规范,制定印发保密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保密规范化建设,配套制定完善保密自查自评、督导检查、工作考核、责任追究等保密考核督导闭环机制,在全州范围内迅速掀起保密规范化建设热潮,系统提升机关、单位保密管理水平,有力推动保密工作责任落实落细、取得实效。

二、立足基层实际,夯实县(市)工作基础

机构改革后,针对县(市)级保密部门与机要部门合并后出现的机构队伍虚化弱化、职能履行多头分散、工作机制磨合不畅、人员配备青黄不接、干部队伍思想涣散、政治风险隐患突出等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不懈多措并举,全力打牢基层保密工作基础。一是在“统”上深耕细作。州委和州委保密委员会高度重视,专题听取机构队伍虚化、弱化问题情况汇报、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制定解决措施,统一对县(市)保密工作机构设置、名称设置、主要领导配备、人员力量配备和集中办公地点等进行规范,对县(市)党委保密委员会主任进行集中约谈,限时2020年内完成整改,并定期督查推进。通过整改,县(市)各项基础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到位,机要保密干部队伍配备最终形成“1+3+2”配备模式(1名负责人、3名机要干部、2名保密干部),有效解决了无领导、无机构、无人员、无编制“四无”问题。二是在“融”上持续用力。按照“保持机构相对稳定、达成内部适当调整”的原则,打破机要、保密固有业务划分,系统重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运行模式,调整工作运行机制,修订工作运行制度和运行流程,理顺业务框架,实现工作运行相互融合、职能配合协同高效;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在系统内谋划举办机要保密业务全员集中轮训,推动每周专题业务学习、岗位练兵、业务调训常态化,推进机要、保密干部“双重身份”相互融合,凝聚形成工作合力,达到“一岗多能”要求,实现“1+1>2”,有效解决“人少事多”难题。三是在“固”上久久为功。制定印发《中共文山州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机要和保密机构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固化前期工作经验,明确规定机要保密机构队伍“1+3+2”配备标准和机要保密负责人“同任同免”、机要保密干部流动“出一进一”等具体要求,有力推动机构队伍长期稳定;细化机要保密机构配置、保障措施、选拔任用、交流借调、待遇保障等选育管用机制,推动县(市)通过增设事业机构的方式补强工作力量,有力吸引一批专业技术力量从事保密工作,在基础保障上彰显出“文山特色”。

三、坚持靶向精准,提升宣传教育实效

牢牢把握“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宣教重点,分类施策增强保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巩固“关键少数”影响力。区分不同对象,谋划设计专题培训课程,倾心打造“十个一”宣教品牌,对领导干部每年制发一封“保密提醒信”、开展一轮保密知识培训、集中观看一批保密警示教育片、将保密宣教重点纳入一批党校培训班次;对机关单位每年重点开展一批保密专题讲座、发放一批保密工具书、督促开展一期理论中心组保密学习、组织一次保密集中学习、进行一次保密知识测试;对涉密人员和保密干部每年开展一轮保密业务培训,推动重点人群保密宣教全覆盖,切实增强“关键少数”保密意识和保密能力,有效带动全州保密水平整体跃升。二是拓宽“绝大多数”覆盖面。定制保密宣传鼠标垫、计算机保密标识、手提袋、以及《公民保密常识须知》《保密知识进校园》等宣传用品,持续开展“保密送法”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车站活动,在学校推行“保密主题班会”特色活动,将保密知识和保密提醒送到眼前、放在手边、贴近生活,实现保密宣教多点辐射。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推进保密宣传进电台、进广播、进电视、进网络、进手机,常态化投送播放保密宣传内容,推动形成“时时有保密提醒、处处有保密要求”的工作格局。

四、强化制度保障,提高依法治密水平

坚持立法、执法、守法一体推进,建好依法行政“配置”,提升依法治密能力和水平。一是建章立制打基础。制定出台行政权责清单,明确责任事项、责任主体和履责方法;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保密执法检查流程、失泄密案件查处报告规定、国家各类统一考试保密工作规范等工作制度,行政执法源头、过程、结果等重点环节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统一组织执法培训并全员考取执法证,为保密依法行政打牢工作基础。二是执法检查补短板。常态化开展季度自查自评、年度随机抽查和两年一轮全覆盖执法检查,建立现场保密测试、案件线索移交处置、保密委员会约谈提醒、整改落实“回头看”等工作机制,对风险隐患突出、整改工作不力的单位由保密委员会主任约谈主要领导,以查促改、以查促防、以查促管效果日益明显。三是案件查处固根本。加强与纪检监察、法检两院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规范保密违纪违法违规案件查处程序,依法依纪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彰显保密法律法规的权威和公信力;每年公布一批保密违纪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组织开展“以案促改”和现身说法,以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身边的人,推动知责、履责、追责成为常态。

五、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技术支撑能力

突出技术防护支撑作用,持续强化保密源头管控,全力打造防护监管“硬核”。一是构建“三大管理”动态监管机制。规范定密授权机关监督管理,推动《国家秘密事项一览表》编制工作,规范涉密人员分类确定和岗前审查,建立定密事项、涉密人员、涉密网络、涉密信息设备管理“四本台账”,构建动态更新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管住涉密源头。二是构建计算机分类配备机制。研究制定机关、单位计算机终端分类配备管理措施,按照涉密程度、接触国家秘密数量和涉密岗位数量合理确定涉密、非涉密计算机配备比例,重点涉密单位常态化使用涉密单机开展工作,并严格管控联网计算机数量,最大限度消除风险隐患。三是构建网络空间综合监管机制。整合违规外联、门户网站保密检查、互联网接入口保密监测的技术手段,建设网络空间保密技术监管一体化指挥平台,“全天候”开展技术执法,构建形成“闭环式”、“全过程”保密监管模式,倒逼机关单位养成“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的用网习惯。四是构建保密服务保障机制。健全重大会议活动常态化保密服务保障机制,持续配备完善涉密会议服务保障、涉密场所现场监测、涉密载体销毁等设备,巩固提升保密技术服务保障能力,共同形成保密防护监管合力。

打印页面      |     分享到: